P2P貸後管理盲點:資金流向難控成不良地雷
導讀
傳統銀行發放貸款後可以監督企業的生產經營,但網貸平臺沒辦法監控到企業的經營流水。如果是特定用途的貸款還好控制,但涉及到抵押貸款或經營型貸款其不確定性很大。因此網貸平臺主要通過貸前審核和貸中加強管理來降低風險,但貸後資金的流向的確沒辦法控制。
本報記者 王曉 北京報道
浙江省臺州溫嶺一傢電機配件廠老板趙先生,經某網貸公司代理商介紹,在去年年底獲得瞭一筆20萬元的一年期貸款,貸款年利率為18%。
但取得貸款的趙先生沒有將這筆錢投入企業經營,而是加上其他民間借貸資金等一起投向股市。雖然上半年股市大漲,但6月中旬以來劇烈回調使趙先生虧損嚴重,現金流緊張使其原本經營穩健的企業也陷入困境。最終趙先生舉傢潛逃。
該網貸平臺代理商介紹,貸款通過趙先生的支付賬戶發放,隨後可轉到銀行賬戶並提現,後續資金使用狀況不掌握。
與之類似,經營兒童服裝的網店老板王先生也得到瞭該網貸公司的30萬元貸款。王先生將貸款追進股市,同樣因市場波動劇烈導致大幅虧損,資金鏈斷裂。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采訪中瞭解到,在“普惠金融”的大旗下,不少網貸平臺大量為企業或個人提供貸款。盡管多數網貸平臺宣稱重視風控,嚴格挑選貸款標的,但在貸款發放後由於自身能力或管理有限,難以監控貸款資金流向,使得部分資金流向股市、賭博等領域。由此為網貸平臺的不良埋下瞭地雷。
此外,在收益覆蓋風險的要求下,為瞭吸引用戶,借款方往往要付出高於傳統金融機構三到四倍左右的成本。
“普惠金融”的“惠”變瞭味道。
資金流向成監控盲區
貸後資金流向難控成為大多數網貸平臺頭疼的問題。
“我們在貸款發放後,主要就是監督企業的生產經營。傳統銀行發放貸款後也會這樣做。區別在於,我們沒辦法監控到企業的經營流水。”一傢網貸平臺業務經理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一傢南方的網貸平臺負責人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坦言:如果是特定用途的貸款還好控制,但涉及到抵押貸款或經營型貸款其不確定性很大。“我們主要通過貸前審核和貸中加強管理來降低風險,但貸後資金的流向的確沒辦法控制。因為我們很少能掌握客戶的銀行賬戶。”
某股份制商業銀行貸款經理告訴記者,一般來說,銀行對於貸款資金的用途要求會更加嚴格。在個人貸款方面,貸款人必須寫明貸款用途,並提供相應的購買合同,銀行將款項直接支付給廠商。企業貸款方面,在提交貸款用途和相關證明材料之外,客戶經理還會對企業客戶進行盡職調查,款項也會越過借款方支付給企業上下遊長期合作的客戶。除此之外,銀行會要求客戶的支付結算等賬戶都開在本行內,銀行對客戶的資金流向進行實時監控。一旦資金流動出現異常,就會暫時凍結客戶賬戶。
“我們和銀行最大的不同在於,銀撤銷假扣押信貸年息借貸增貸轉貸行可以凍結客戶的賬戶。我們沒這個權限。”上述平臺負責人表示,即便發現客戶將資金挪用,平臺也無能為力。以該平臺為例,其以抵押貸款為主,隻要抵押物掌握在平臺手裡其償還就有保障,貸款具體用途平臺也並不關心。與此相應,行業內對抵押貸款的用途基本很少監控。
一傢以個人消費貸為主的平臺負責人對記者表示,該平臺對個人出借的資金多二順位房屋信貸任何問題免費諮詢為千元級別,如果監控資金流向很不劃算。另一傢平臺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也回復稱,該公司通過與第三方小貸公司合作,提供的借款額度有限,且在期限、地域和行業上高度分散,以此降低風險。此外,該平臺確定的貸款收益較高,足以覆蓋代償成本。
“即便對於銀行來說,都無法完全避免貸款被挪用的問題,對於網貸平臺來說更是難上加難。”有業內人士表示。
“當監控成本高於違約成本時,平臺基本上就沒有動力去監控客戶的資金流向。”廣東南方金融創新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潘鑒明表示。在多數平臺的運營中,借款方在經過平臺的審核後通過平臺發標,中標的資金便進入到借款方的第三方支付賬戶。借款方將資金提取到銀行卡後,網貸平臺便基本喪失瞭對資金監控,隻能通過線下定期盤查等方式降低違約風險。
多位網貸業內人士還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盡管缺乏具體統計,上半年通過網貸平臺流向股市的資金規模不小。而在後來的市場劇烈波動中,不少投資者損失慘重,這或將成為部分網貸平臺的不良。
銀行存管仍難解風險地雷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采訪中瞭解到,由於貸後管理難度較大,部分平臺也在嘗試新的借貸模式降低風險,業內提及較多的是供應鏈融資或融資租賃模式。
某網貸平臺負責人對記者表示,這些模式也正是借鑒瞭銀行在貸款業務中的一些操作,即受托支付。當借款人需要借款消費時,平臺要求借款人到指定合作方完成消費,款項直接支付給廠商。當企業借款方貸款用於生產經營時,也將款項支付給其上遊、下遊企業。滿足借款方需求的同時避免資金被借款人挪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客戶挪用貸款資金。
在網貸平臺存管方即將由原第三方支付公司變為銀行後,上述難題是否能夠得到解決仍不明朗。
一位銀行托管業務人士告訴記者,在為網貸平臺進行存管系統設計時,目前還未聽到網貸平臺提出希望監督資金流向的問題。他們主要關心客戶能否及時償還貸款。
“可能他們也覺得難度太大瞭,資金在本行通道內的流向是清楚的,但流出本行系統後我們也無能為力。”
中國政法大學金融創新與互聯網金融法制研究中心主任李愛君對記者表示,網貸平臺應當在資金來源、資金用途以及借款主體信息的真實性等方面進行管理。但由於國傢還未出臺相應的監管細則,這些操作均缺乏具體的法律制度的規定。
“銀行存管最能解決的問題在於防止平臺自身形成資金池、自融、時間錯配、假標、洗錢等問題,進而避免平臺非法集資,對出借方的資金權益進行保護。但對於資金的用途仍將是監控的難點。”李愛君說。
有業內人士指出,互聯網金融實實在在地方便瞭人們的生活生產與投資,但不可否認的是,個別試圖遊離於監管之外、對風險缺乏有效管控的互聯網金融,不僅難以實現其“普惠金融”的理念,也為自身發展埋下不良地雷。
新聞來源http://finance.qq.com/a/20150915/007614.htm
留言列表